为筑牢教师思想政治根基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,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,7月7-8日,金沙990活动大厅组织全院 54 名教职工赴炎陵县酃峰红色文化培训基地,开展 “赓续红色血脉,凝聚奋进力量” 主题研学实践活动,以红色精神为引擎,为学院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开班明向:锚定高质量发展育人根基


7 月 7 日晚 7 时,研学集中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培训基地多媒体教室举行。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工齐聚一堂,明确活动核心目标 —— 以红色研学为契机,锻造一支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、适配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。
学院党委书记雷敏在动员讲话中强调,此次活动既是应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多元化挑战、践行 “三全育人” 理念的关键举措,更是推动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升级的战略行动。她提出三点要求:一要深化思想认识,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研学,深耕革命旧址参观与专题课程学习,感悟先辈精神内核,筑牢理想信念根基;二要深化成果转化,立足学院管理科学化、规范化、水平化提升,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,以精神力量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;三要深化队伍锤炼,教师骨干发挥头雁效应,营造积极向上氛围,凝聚学院发展强大合力。
开班仪式后,“击掌呼号”“松鼠与大树” 等破冰游戏拉近了教职工距离。在欢声笑语中,团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,为后续教学科研中的跨团队协作、跨学科攻关筑牢了情感基础。
党课铸魂:以红色担当赋能发展使命

7 月 8 日上午,炎陵县党建研究学会秘书长廖雄斌以《毛委员在炎陵 —— 逆境中的忠诚与担当》为题,为教职工讲授专题党课。他从 “身陷逆境仍顾全大局”“心怀大志终坚守忠诚”“倾心革命敢担当尽责”“以史为鉴向新而行” 四个维度,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在炎陵水口逆势决策创建根据地、于中村策略停留巩固革命力量的峥嵘往事。
党课以 “逆境中的坚守” 为核心,直指新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的育人挑战与科研难题。教职工们深刻感悟到:革命年代的 “忠诚与担当”,在当下正是教师们深耕教学改革、攻克科研难关、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。正如课堂传递的信念 ——“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永不动摇”,这份坚定也成为教职工投身学院发展的精神锚点。


授课结束后,张勇副院长和罗竹辉、刘涛、易永胜、言佳颖四位教师先后分享学习心得。在热烈的讨论中,红色精神与学院发展实践形成深度共鸣,教职工们进一步明确:唯有继承革命先辈的担当精神,才能在教学创新、科研攻关中突破瓶颈,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。
雷敏书记在总结时强调:一要增强党性修养,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应秉持迎难而上的态度,主动作为,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应对复杂局面;二要注重陶冶情操,树立“家国情怀”,全院需凝心聚力,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积极投身到各项实践活动中,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;三要着力提升能力,全体教职工在认知层面需保持与学院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,全面提升教学、管理等各方面能力,为推动学院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保障。
实地研学: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




理论学习之外,实地感悟更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。7 月 8 日下午,全体教职工走进炎陵县水口连队建党旧址。在叶家祠前,雷敏书记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,铮铮誓言回荡在革命旧址上空。旧址内,简陋的桌椅、斑驳的墙壁留存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印记,教职工们驻足凝视,深切体会到 “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” 的精神内核 —— 这恰是学院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中攻坚克难所需要的精神品质。
随后,一行人参观红军标语博物馆。参观前,情景剧《英雄和信仰》讲述了吴月娥、周介甫、曾亚秋三位炎陵籍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举。“为信仰献身” 的赤诚,让教职工们深受震撼。博物馆内,历经岁月洗礼的红军标语依旧铿锵有力,“为群众谋幸福” 的初心与 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” 的教育使命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老师们纷纷表示,将把此次研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,将革命先辈的 “创新精神” 融入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改革,将 “团结协作” 的红色传统转化为跨团队科研攻关的动力,将 “人民至上” 的信念落实到立德树人全过程。
为期两天的红色研学,让全院教职工们在精神上受到洗礼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、在行动上凝聚合力。未来全体教师将以更坚定的信念、更务实的作风,投身学院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各项工作,让红色精神成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,在培育时代新人、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上勇毅前行。